在60年代,當時的香港發生了一場工業革命。家庭手工業的大復興,有很多家庭向工廠取物料,做一些大量生產但屬於手工的工作,例如假髮、串膠花、釘珠片,亦因而人人也賺到少許錢,就希望能夠出去吃好些的。
以往一般家庭都是烹煮廣東菜為主,例如魚仔、蝦仔、蒸肉餅、薯類這些家庭菜式。造就後段時間客家菜的興起。客家菜式裏面,因沒有海味和海鮮,大部份材料都是豬肉和雞肉,甚至下水,即是豬的內臟、雞雜。而湯中,也沒有上湯,所以客家雜煲亦因而得來。菜式的價格相宜,適合當時興起的小家庭或者大家庭出去消費的模式,不用花費較多金錢就有一頓與別不同的食物。短時間就雨後春筍般開業,當年出名的有梅江、中央、泉章居和醉瓊樓這些大品牌客家菜。
我們大榮華推行圍村菜時,有人問我一件事,很多人以為圍村菜菜就是客家菜,其實並不一樣。圍村菜最大的不同是有海味、海鮮及河鮮。而圍村菜的意思是怎樣解釋?其實亦是其中一款農家菜。晚上農民回到圍牆內,好像一個城牆保護着自己,然後請一些更練去看守。以往治安不好,當有人來打劫的時候,就會有人敲鑼通知,讓一些更練及居民出來去抵禦,保護生命及財產。每日的早上城牆大門開啟後,便會去到城牆外養魚、養雞、耕種。生活習慣就是早上外出,晚上入城內休息,所以稱為圍村。既然有養的雞、豬、魚,理所當然享用所生產的食物。所以圍頭菜中不時不食,不同的季節有獨有時令食品。如蠔的季節一般在九月過後,秋風起的十月,就會上市,一直至清明時節前,也是蕎菜上市的時候。蔬菜也是,如果在冬天就會吃芥蘭和茼蒿,夏天吃瓜果。因此圍村菜與客家菜是大大不同。
客家菜的名菜有沙薑鹽水雞、梅菜扣肉、炸大腸、雜煲、肉丸、燉豬肉湯。至於圍頭菜中因為有海產滲入,以往有錢家庭的兩笏四缽菜式中,會有鮑魚、蠔豉、焫鴨、切雞,不會是鹹雞。而圍村建在平地的原故,農民會曬醬料,亦因而出產靚豉油及麵豉。很多時在烹調中,會用上南乳、靚豉油、醬料及豆豉作配料。而客家菜為了方便,除了配上梅菜和筍乾,多數只有用鹽腌製食物。就算老實說,客家最出名的碌鵝所用的醬料與圍村菜比較起來,都是佔少的部份。而圍村菜很多菜餚都是用醬料補其味不足。
現今來說,很多人已經混淆了客家菜與圍村菜,以為圍村菜就是客家菜。而另外其中分別,客家因在山區的緣故,所以梅菜扣肉的豬肉,也不用事先炸油,直放梅菜去吸取那些豬油。而圍村菜的豬肉則先經過炸油的處理,不用那麼多油,只取少部份,然後有兩種做法,在豬肉中放粉葛或者芋頭。
總而言之,圍村菜與客家菜,各有特色,並不是圍村菜是客家菜的一種,絕對不是。而最出名的盆菜中,亦有分為客家盆及圍頭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