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前刻有「光緒二年」石制浮雕神枱,兩旁為天后守護神「千里眼」和「順風耳」。

銅鑼灣天后廟 百年底蘊博古通今情永在⋯⋯

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中西文化交融並存,但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文化因種種客觀原因影響,令年青人欠缺感悟而漸次淡忘。

其實港九新界十九區,各區都有眾多涉及中國民間信仰的不同類型廟宇,如:黃大仙廟、天后廟、觀音廟、關帝廟及文武廟等......等,簡直多不勝數,且很多廟宇年代久遠屹立香江歷經逾百年。

其中座落港島鬧市的銅鑼灣天后廟,始建於清初,已有260多年歷史,其蘊含的歷史內涵相信會讓人瞠目結舌。

話說該廟從第一次重修前後的1839年,英國因滿清道光皇帝與林則徐籌劃禁煙而發動鴉片戰爭,腐敗的滿清被迫簽訂南京條約(1842年),北京條約(1860年)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898年),三條不平等條約的屈辱歷史,令香港被迫割讓予英國至一九九七年才回歸祖國。

當下不少年青人受誤導只談「本土」而忘卻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而該廟的歷史內涵可讓大家認識到香港與中國血濃於水的關係。

建廟緣 天后顯靈,紅香爐立祠爐峰(香江)

相傳有一個貌似紅色香爐石頭被海水沖到現今的銅鑼灣高士威道海堤邊,當時鄉民和漁民認為是天后顯靈所賜的香爐,將其撈起立祠供奉。由於靈驗令香火鼎盛遂募資興建天后廟,廟貌便發展延續至今。

該廟內外現時遍存歷史文物,彷彿讓人穿越時空回到19世紀,廟內一口刻有銘文「乾隆十二年歲次丁卯」(1747年)的銅鐘,間接印證了建廟歷史。右側殿內有一塊刻有「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香港被英國殖民20多年後)第二次重修的碑記,透露該廟亦即是前清紅香爐天后宮,是港島居民的信仰中心。

建築裝飾 朝花夕拾,歲月與文脈交織

該廟為前檐廊門式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帶香亭的中式建築,為適應嶺南潮濕氣候以青磚石柱建造,第一進為門屋,左右設鼓台(墊台),正門後設置刻有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字樣的擋中(肅門),後方是供奉天后神像的正廳主殿,神像前放置刻有「光緒二年」(1876年)的浮雕石制神檯,兩邊為天后守護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廟正門用麻石門框,兩扇大門上繪有門神尉遲公和秦叔寶,橫額《天后古廟》和廟門外部石樑枋上石雕隔架均刻有「同治七年」的字樣,四石柱上有天官賜福石雕裝飾,廟前兩旁寬濶空地有「道光廿五年」(1845年)雕刻字樣的石獅,及「光緒廿八年」(1902年)的銅聚寶爐,香爐和石檯。門屋頂蓋用綠色琉璃瓦,正脊分3層,上層為「二龍爭珠」,中層是以中國戲曲人物陶塑裝飾的石灣陶瓷花脊,檐頭有壁畫,山牆兩端的墀頭分別刻寫「富貴」和「壽考」的吉祥立體花鳥灰塑。

現時廟內仍掛上1868年第二次重修後廟宇外貌的舊照片,暗藏不少歷史功名,既有社會群體性,歷史性,更有特殊現實性三重價值。

堪輿風水 繾綣時光,雕琢出廟宇風光

廟內側殿前左右兩邊均有天井及月門出口通往廟外,內月門門楣分別用獨特「剪瓷嵌瓷」工藝刻上「瞻雲」和「就日」字樣。《瞻雲就日》乃一句成語,出自《史記 - 五帝本記》「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形容臣下對君主的祟仰追隨,正正體現了香港與中國大陸不可割裂的歷史聯繫。外門楣分別刻有「龍飛」和「虎變」字樣嵌刻剪瓷和對聯,從正殿透過月門外望,可見左右天井栩栩如生的龍和虎的立體石雕裝飾照壁,展現出中國堪輿學上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鯉魚吐珠風水格局,設計上展現出中國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寶誕,不少香港市民和漁民都會前往天后廟賀誕和參拜。今年的天后寶誕將至,市民走過路過港島天后地鐵站附近時,不妨移玉步到天后廟逛逛,了解並自行印證一下這所有260多年歷史的民間信仰地並體驗一下民間傳統天后崇拜習俗吧。

圖文: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