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廟宇出自三大民系 鄉土風格看出廟從何來

香港的民間廟宇可說品類繁多,除了著名的天后廟、觀音廟、關帝廟及侯王廟外,也涉及不少傳統華人族群所構建的不同型式的廟宇,而該等廟宇觸及的民俗文化體系,都展現出香港與大陸血濃於水不可割裂的中華文化勾連。

回望過去數百年,香港只是一個人口極少的小漁村而巳,但從明清兩朝期間開始,大陸不少家族因戰亂或種種客觀原因在不同年代遷徙南移來到東南沿岸地域落戶,香港因此逐步形成了粵(廣府人)、客(客家人〉、閩(福建人及潮州人)三大嶺南主要華人民系,而三大民系分別聚落到香港不同地區,因而令到嶺南和香港的網絡從未中斷。據香港文物志記述,公元10至15世紀期間,傳統講粵語方言古廣州府人(南海、番禺、順德、香山東莞、新會、台山及寶安),鄧、侯、彭、廖及文氏五大族是較早期自內陸南來新界,定居在上水、元朗、大埔及沙田等地;而操客家方言人士來自五華、興寧、惠州及梅州等多聚落到西貢、馬鞍山、荃灣及葵涌葵青一帶;至於閩民系(福建人及潮州人及鶴佬人),多聚落到九龍寨城,香港仔,銅鑼灣大坑,大澳、長洲及觀塘秀茂坪一帶。而不同民系人士也將家鄉的不同風俗文化信仰帶到香港,從而使香港地區能夠保存和發展了大量的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所以在香港各區不同角落你都可隨處看見不同民系族群籌建的民間廟宇。

較為著名的粵系(廣府)廟宇為上環的文武廟、筲箕灣譚公廟、油麻地天后廟群、西環魯班先師廟、大埔文武二帝廟及佛堂門天后廟都是粵系(廣府)廟宇,其建築佈局採用「三間兩廊」帶天井,門面磚砌牆身用麻石作牆基及陶瓷灰塑等。

觀賞客系廟宇可到茶果嶺天后廟、林村天后廟及粉嶺坪輋長山古寺及大埔上碗窑樊仙宮等,其建築佈局為「四水歸溏」,用客家瓦及清水脊,門面為凹斗門及檐下壁畫。

潮民系廟宇最具特式的潮州式廟宇位於秀茂坪翠坪村的大王爺廟,其建築佈局採用「三座落陰」,嵌瓷脊飾及石雕牆畫建造。三大民糸廟宇建築可謂各具鄉土特色。

現時疫情未完港人無法出遊,市民大可趁假期作一天廟宇探勝,誠為不錯的出行選擇,品味一下香港不同族群的民間信仰。

圖文: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