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考古白菊花提升太史五蛇羹香味

前文提到太史五蛇羹只取五蛇所熬的湯,上桌前不久才加入嫩滑的水律蛇肉,水律蛇又名滑鼠蛇,直徑約四至六釐米,成蛇可長到二米長,無毒,雖然個頭不大,但勝在肉質嫩滑而鮮甜。除了主角之外,還有許多非常重要的配角,沒有這些配搭,太史第的蛇羹便和蛇王滿的街坊蛇羹沒甚麼分別了。

先說湯底,那是兩鍋不同材料的湯的結合。先是上湯,以老雞、赤肉、金華火腿等等熬幾個小時而成;另一鍋是用前述的五蛇,熬上四、五個小時的蛇汁,熬的配料也是精挑細選,正宗新會50年陳皮、大塘石硤黃殼圓肉(龍眼肉乾)、新疆和田紅棗、老蔗和老薑等不同材料熬上四、五個小時的蛇汁,最後兩湯合體。然後是羹料,除了水律蛇絲之外,還有花膠絲、鮑魚絲、豬肉絲、鷄肉絲、粵北冬菇絲(北菇)、木耳絲、冬筍絲等等,刀功精巧,條條大小細緻均勻,然後以廣州泮塘馬蹄粉勾一個薄芡,上桌。

畫龍還須點睛,桌上,每位賓客的面前,放着三個小碟,分別是南乳薄脆、檸檬葉絲和白菊花瓣。先說薄脆,當然是自家廚房出品,炸出來又薄又脆,不油不膩,淡淡的南乳味不能奪去蛇羹的香味;本地檸檬葉先撕去葉脈,在一張桑刀之下切的蠶絲般幼細;而白菊花瓣,就地取材,太史第園中種有一種名叫「鶴舞雲霄」的大白菊,其花白中帶些淡紫,瓣厚而脆,汁液清甜,味道芳香,三種佐料用途只有一個,就是把蛇羹提升到另外一個高度。把檸檬葉絲和菊花瓣同時撒進羹上,可辟去蛇肉的腥味,檸檬葉和菊花的清香被滾熱的蛇羹逼出特有的香味,花香檸香從碗中綻放出芬芳來,食客精神為之—振。

時至今天,賣蛇羹的仍然如以往一樣,分為太史派和街坊派,大概在酒樓吃的都自稱太史蛇羹,收費也較高,但究竟有多少得到太史第的第一任總廚盧端的真傳?前文提過香港最有名炮製太史蛇羹廚師名叫崩牙成,他就是太史第最後一代總廚李才的堂姪。經過幾代總廚精益求精,蛇羹到了李才手上,出品已經達到了巔峰,李成入職時的總廚是李子華,可說是他的啟蒙師父,到自己獨當一面,姪兒進來學師,然後盡承衣砵。後來江府家道中落,李成輾轉來了香港,太史蛇羹便在香港落戶生根,發揚光大。

 

老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