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推高端人才計劃推動香港高科技產業轉型

近期,香港與內地的通關安排,讓網上預約系統燃爆了,香港方面的系統上線僅僅兩小時就有近15萬人成功預約去內地,上線24小時就有近30萬人預約成功,可見兩地民眾急於流通的急切心情。

其中,同時持有內地港澳通行證與香港身份證的留港內地人(「港漂」)通關問題,成為焦點。經港府和深圳市政府協商後達成的公平原則,明確「港漂」只可選擇使用同一證件出入境,如以「港澳通行證」北上無需預約,但返港時須通過深圳市政府的網上預約平台成功預約才能過關。

「港漂」的雙重身份,也正是其在香港學習、生活與工作的真實寫照。按照香港入境處的有關規定,獲准在香港逗留超過180天的新抵港人士必須在抵港後的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因此獲得香港身份證的要求不高。其中,赴港讀大學或者研究生課程,是「港漂」的一個重要來源。

內地生在港畢業後,三人中只有一人留港發展。(圖片:香港大學)

「港漂」自組平台交流

畢業留港的前提,就是簽證能獲得續簽。港府規定,港校學士及以上的畢業生可以在學生簽到期後,不論是否找到工作,都可以申請一年的IANG(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安排)簽證,選擇留在香港工作。

按照香港入境事務處統計,2021年度內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獲批人數為6105名;而四至五年前的2016年,入境事務處向內地學生發出約18600宗來港就學簽證;粗略估計內地生在港畢業後,三人中僅一人選擇留港發展。

文化差異是「港漂」面對的問題之一。 「港漂」自發組織的「港漂圈」為主要的交流平台。

香港尋找工作困難、衣食住行開銷大,是留港發展的「港漂」最初幾年的深切體會。前一至二年,「港漂」關注的主要是生存問題,即依靠打工的工資收入能否在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生存下來,自給自足。工作與事業慢慢穩定後,接下來關注的就是融入的問題,即文化交融問題。

據香港媒體曾經進行的社調,73.5%的「港漂」社交圈還是內地人為主,只有15.89%的「港漂」有經常聯絡的香港本地朋友。粵語加上港式粵英是溝通的一大語言障礙,而且各自的主流社交軟件不一樣,內地流行的微信與港人流行的Facebook、Whatsapp和IG等,又將社交圈層隔離起來。

慢慢的,「港漂」自發組織的小圈子開始形成。其中人數較多的是「港漂圈」,其「問答」模式打造了「港漂」的交流平台。「愛港漂」則經常組織線下派對活動,拉近了「港漂」之間的心理距離。

再往後,就是「港漂」開始認真考慮申請香港永居身份的問題了。只要在香港居住連續七年以上,就可以申請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並獲得永居身份證。在港工作捱過三至四年後,這個小目標似乎觸手可及。想要長期留在香港,能夠在香港找到一份合適且穩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留住高端人才,人才在香港置業,在居港七年並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可以申請退稅,最高達30%。

「搶人才」政策加大力度

優才計劃是特區政府自2006年推出的一項設有配額的移民吸納計劃,目的是為了吸引優秀外地人才來港定居。據入境事務處統計,在2021年優才總人數為2004名,其中來自內地的優才為1860名,幾乎10人中有九人來自內地;金融及會計服務業約佔25%、資訊科技及電訊業約佔28%、建築工程業約佔9%。

近10年,內地背景的金融專才被不少全球頂級金融機構聘用,成為金領。2020年,高端招聘公司Robert Walters的數據指出,內地人出任香港投資銀行業高層的比例高達60%;獵頭公司Wellesley亦表示,行業內至少一半的高層職位由內地人擔任。這都改變了以前主要由外籍人士擔任高管的狀况,反映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以及與世界的連接越來越密不可分。

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推出多項「搶人才」政策。

特區政府已經明顯感覺到留住高端人才對香港的積極作用,香港需要人才去搞創新、去搞高科技、去產業轉型、去消費。2022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就明確推出多項超出預期的「搶人才」政策。例如,優才計劃不設限額,為期兩年;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簽證,逗留年限將延長至兩年;港校大灣區校區學生,毋需在香港上學也可以拿到香港簽證,試行兩年;僱主引入人才,屬香港「人才清單」的專業,或招聘的職位年薪達200萬港元或以上,毋須證明本地招聘困難,可直接提出申請;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可獲發通行證來港發展;合資格外來人才,在香港置業,可在居港七年並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置業退稅率可高達30%。

 

文:風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