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引進加拿大STEM課程開啓幼童創新思維

 

隨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並開始多方面融入生活各個層面,預計未來職場中愈來愈多的工作將會被取代。在這個大趨勢下,如何在科技教育上為孩子做好裝備,讓他們有能力應對愈趨複雜的競爭環境,成為了每位家長心中的重要課題。

自小訓練子女運算思維

一直以來,不少人都提倡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運算思維能力這類21世紀關鍵技能,才能更好裝備他們善用科技,長大後在創科環境中比其他人更有優勢,而6-8 歲更是最適合小孩子開始接觸機器人與編程的階段。擁有工程碩士的Kenny Yeung是兩名子女的父親,明白科學對小朋友思維有啟發作用,所以引進源自加拿大的教育課程Dr X Academy,身體力行地自小訓練子女的運算思維及電腦能力。

Kenny自小訓練兩名子女的運算思維及電腦能力。

Kenny出身於工程世家,父親是科技上市公司彼岸控股的創辦人。16歲時,他到加拿大修讀工程學,碩士畢業後回港協助打理家族企業,負責經營及管理由香港科技工程人才組成的團隊,研發各種科技項目。

在香港有多年創科經驗的Kenny認為本地不乏科技人才,而且很多年輕科技人才都充滿熱誠。可是香港整體科技教育配套並不成熟,一直未能好好地培養年輕人的設計思維。有見本地科技教育未能緊貼世界,因此萌生了從自己的工程界視角,嘗試開發STEM教育事業的想法。

Kenny引進加拿大STEM課程培育香港未來科技人材。

引入專題式學習教學

在加拿大生活期間,Kenny曾見識當地北美機械人學會(Robotic Club)的文化和學習深度,當中一些 12、13歲學童的編程及設計已經相當成熟,甚至近乎他當年畢業設計(Final Year Project)的程度。他表示,他深深感受到6-8 歲是啟發小孩子接觸機器人與編程的最佳時期,透過有系統的培訓,並多參與國際比賽,以幫助小朋友成長,這樣可提前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解難能力。

課堂都是採用專題式學習,讓學生發揮無限的創作空間。

反觀香港工程系的大學生,自小缺乏這樣的培訓,底子會被比下去。而這類教育中心於香港並不多見,令他覺得這個市場極具潛力,因而希望將自己在加拿大認識到的專題式學習教學方法在香港發展,於是把加拿大Dr X Academy引入香港,期望為香港新一代提供不一樣的STEM課程,並為香港創科人才的培訓打好基礎。

Kenny指出,雖然科技產品日新月異,但是基礎知識是可以有系統循序漸進地去學習,例如設計結構、編程邏輯等。香港許多類似的課程普遍只着重於編程,而Dr X Academy的教育概念卻是軟硬兼施,同時着重軟件及硬件,由機械設計到軟件編程,再包括自動化設計和主題演講,令學生學習到一套全面的運算思維及解難能力,將來可應用到各行各業。

課程同時着重軟件及硬件,包括機械設計、軟件編程。

模型讓學生發揮創作空間

Kenny有兩名分別9歲的女兒和6歲的兒子,作為工程學出身的爸爸,Kenny 說,他向來十分着重訓練兩名子女的運算思維及電腦能力,除了親授他們編程的心得之外,更鼓勵他們用不一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要讓他們Think out of the box,就是打破常規思考,小朋友不可以太乖巧。」他認為小朋友的創意並非完全是天馬行空的,這跟他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接觸的事情和如何被培養都有很大的關係。如何在小朋友的獨立個性中找到亮點很重要,學習科技是其中的一種工具,能夠培養出個人獨立設計思維。」

學生在每節課都會完成一個遊戲或模型。

Kenny表示,Dr X Academy的課程分為兩大類,分別為Maker Program及Competition Program,都是採用專題式學習。Maker Program的目標是給予學生創造的工具和能力,學生在每節課都會完成一個項目,例如遊戲或模型,讓學生能夠於學習時發揮他們無限的創作空間,同時獲得成功感。而Competition Program主要針對專注力高的學生,以國際機械人比賽課程為例,由基礎課開始,培訓學生對機械人硬件的設計組成及編程控制,再進入備戰課程,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比賽戰略。系統性的課程內容能有效地裝備學生的機械人比賽技能,學生的自信亦會在參與比賽時增強。

有關課程亦經常把一些現有中學、大學的數學及物理課內容應用於機械人身上,透過樂高和機械人等有趣的方式教導學生。Kenny強調,學生應該衝出課室去看看廣闊的世界,才能啟發未來工程人才的創新思維。

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機械人比賽,更獲得不少獎項。

 

文: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