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猿靜叫,歸鶴愁閒,空靈歲月,想起雲吞 。雲吞本名混沌,後轉為餛飩,字意優雅得多。初與餃子相類,北齊《顏氏家訓》云——「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之。」至 宋、元時期,餛飩、餃子分家。清末、始有雲吞之稱。餛飩各地稱呼不同,兩廣、天津叫雲吞;巴蜀名抄手;閩台曰扁食;江西則為清湯,實則都是一樣的東西。小時候在上海,外婆常包雲吞,四方皮子攤在左手心,右手舀餡(多為薺菜,豬肉),然後雙手對摺,左右交搭,成圓寶形,放進熱水一滚,待雲吞浮起,再溫兩三分鐘,即可食用。小時家貧,雲吞為主食。 上海有大、小雲吞,咱們一般吃大的,蓋上海人多喜濃油赤醬,份量要大。上海弄堂雲吞,別有風味,自家出產,更勝名肆老正興、滿庭芳。南來香港,仍愛吃雲吞,家居北角,附近有四五六菜館,雲吞誇啦啦,老闆王國樑,心裁別,熬雞湯烹雲吞,食客吃得舌頭伸不轉。可價罕,小哥兒吃不起,只好光顧數丈之遙的糖水道小攤,價錢公道,味亦不俗。
粵人重食不重穿,雲吞做法有別於上海。余友陳潞釋雲吞之名曰「雲吞源自廣州西關,聯聖何淡如聯云:『有酒何妨邀月飲,無錢那得食雲吞。』於是餛飩就變成雲吞矣。」廣東雲吞皮較薄,用雞蛋同麵粉搓成,切成正方形,餡料就以肥、瘦豬肉,鮮蝦仁為主。雲吞形狀細小,大抵以一口啖之為標準。除此,也講究湯底,一般以大地魚,大豬骨,豆芽等為材料,今人偏食,有以金華火腿伴之,鮑魚入餡,售百元以上,仍然客似雲來。
二十世紀中,上海雲吞在香港已趨沒落,反而廣東雲吞仍為港人熱捧,尤其是雲吞麵,流傳海外,名震遐邇。香港雲吞麵名店不少,昔有華麗園,今有麥奀記、麥文記,何洪記、永華和劉森記,各擅勝場,我則鍾情於麥奀記和何洪記。麥奀記始創於六八年,所包雲吞,小巧精緻,一碗僅四隻,可湯底好,迷盡老饕。麥文記亦以一碗四隻雲吞,兩両麵招徠,麵為人手打做,細長彈牙。何洪記雲吞也是一絕,湯中的韭黃,不同凡響,我每光顧,就是為了湯中的韭黃,一口湯,齒頰留香。
今夜雨濛濛,凭倚窗前,想起五十年代的市聲。黑夜長街,飄來喊聲「鮮蝦雲吞麵,一碗三毫——」,跟住是「篤篤篤」敲竹筒聲,那是挑担販子的叫賣。三毛一碗,雲吞、麵,湯水分開盛,進食時,方注湯, 麵便不會黏稠。如今,市聲不再,街上只有稀疏人影。
沈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