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獅子山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山峰,高495米,位於九龍新界之間。山嶺之西崖石嶙峋,形如獅子俯伏,雄視香江。對香港人來說,獅子山見證了從小漁村演變成為國際大都會,不屈不撓、刻苦耐勞,是獅子山精神的注解。
疫情嚴峻,避免坐車,今天從住家附近長沙灣游泳池起步,向上走是大埔道,經過天橋到澤安村、畢架山花園,經延平道帝景峰附近一條鷹巢山自然教育徑的野路前行。
一會兒時間就走到了畢架山,是一條寬闊的石屎路,經過畢加山雷達站往沙田坳方向走,是一條易走的沙石路,樹葉遮擋,不曬很舒服。沿途有不同風景,如喧囂的城市和寧靜的山谷。
上獅子山途中有一片空地,可以在這裏歇息一會。
不知不覺我們走到了獅子山下的回歸亭,再走前一點經過風雨亭,鼓勵各位不論順境逆境,多大風雨,只要堅持,發揮獅子山精神,定能守得雲開見月明。一直往上走,見到一片空地,空地上有熱心市民做了幾個單槓。
風雨亭鼓勵大家風雨下堅持下去,發揮獅子山精神。
繼續上獅子山,沿路全是樓梯,上上下下的遊人特別多,梯級有點窄,要互相讓位才能通過,途中有多個打卡位。沿不斷攀升的石梯往上走,上頂的山路較崎嶇,梯級較高,有的位置需要手腳並用保持平衡。由回歸亭到山頂需要30分鐘。
回歸亭是必經之路。
走到獅頭山頂,景觀開揚廣闊,360度自轉一圈,能看到山下不同美景。雖然是平日,但遊人仍然多,獅頭窄小,要注意安全。希望今次發揮獅子山精神,同心協力、共度難關,早日戰勝疫情,恢復正常生活。
登上獅子山頂,美景盡入眼簾。
接下來我們去最後一個景點,沙田紅梅谷上的望夫石。順著獅頭後面的小路,原路折返約200米有一條野路下山可到望夫石,走野路不容易傷到膝蓋,比樓梯好走,時間大減,更快到達目的地。
一直走到三叉徑,左邊可以直去望夫石。很快到達一處遠看望夫石的好地方,一大一小的石頭,外形如媽媽手抱嬰兒般,望向遠方等待丈夫歸來。傳說從前有一對夫妻,丈夫出海捕魚,妻子每日抱著孩子登山遙望遠方,盼望丈夫早日歸來。可是丈夫一去不返,妻子依然照常登山等候丈夫。突然有一天雷雨交加,婦人與孩子瞬間變成了石頭。是其深情感動了蒼天,故將她們化成石頭,永守山崗,成為望夫石。
望夫石遠望儼如媽媽手抱嬰兒般,因而得名。
近看望夫石反而沒有那麼神似,因時間關係,我們走近觀賞,折返回去,到家已是6時,15公里行程就此結束了。雖然有點疲憊,但依然喜歡行山。
圖文: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