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這個話題在國際上被廣泛關注與討論。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組織的數場主題研討會在歐洲、亞太、拉美等地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舉行,多國政界、學界人士參加會議,與會人士討論最多的就是「中國式現代化」與地區發展機遇等問題。因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與崛起,必將給有經貿往來的國家與地區帶來雙贏。
「中國式現代化」在2022年10月的二十大報告中被重點提出。之所以在「現代化」之前加了「中國式」的字眼,就是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不同於西方國家,主要是指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平發展的現代化。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總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况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香港地區躋身世界第一梯隊,2022年人均GDP高達4.5萬美元,超過日本的3.9萬美元,低於新加坡的5.8萬美元。中國的人均GDP則為1.3萬美元,世界排名第70位,但是GDP總量為18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與美國GDP總量23.4萬億美元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相當於美國2015年的GDP總量水平。但是,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Purchase Power Parity)計算其實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國家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按照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的研究,現在到2035保持年均5-6%的增長是可行的,若此2035年中國將達到人均GDP為2.45-2.77萬美元的水平,世界排名上升到第35-38位,相當於現在葡萄牙/捷克的水平,届時經濟總量已經超越美國。
第二個目標就是國家在2050年建成現代化強國,林毅夫教授認為2035-2050年階段,經濟增長率可以保持在3-4%的水平,届時人均GDP為3.8-4.5萬美元,世界排名在22-26位,相當於現在法國/日本的水平,經濟總量已經倍增美國。
中國的人均GDP在1982年只有200美元,花了約20年時間,直到2001年才突破1000美元大關。40年後的2022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3萬美元,增長超過60倍。
40年來誕生了無數商界精英、成功人士、超級富豪、中小企業、科創獨角獸、細分行業隱形冠軍、上市公司、世界500強企業,過程雖然艱辛,但充滿商機。如今,國家層面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兩步走的目標,這次是高質量的發展,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國家,其中蘊含的商機無限。
在「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香港專場研討會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可以進一步創新人民幣離岸產品,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推動高增值貿易和航運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內地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和雙向互動。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表示,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和平發展之路,港府會時刻關注香港市民、切實解决市民困難、改善民生問題,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香港科技界要深度、全面對接國家創新體系,大力支持科技前沿領域的基礎研究,為國家高質量發展創造源源不斷的動力。
近期,國資委在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提出央企要對標「世界一流企業」,進行「一利五率」的量化管理,與財務指標明確對應,為國企提供了經營業績評價的參考基準。新增淨資產收益率ROE的考核,對於企業盈利質量的考核更加全面;新增營業現金比率考核,表明監管對於央企實際經營質量更加重視;資產負債率由「控」改「穩」,讓企業對負債具備一定彈性空間。
文:風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