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鐘樓文化館歐式建築風格展出電力發展10項非遺技藝

以紅磚建成的中電鐘樓,是香港罕有及充滿戰前國際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之一,具有逾80年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經保育和活化後,變身中電鐘樓文化館,展出中英文鐵製牌匾、上世紀40年代電錶、60年代手寫電費單、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山頂纜車退役車卡。

沉浸式體驗館讓遊客體驗氣候變化的威力。 地面展廳展示電力的發展歷史。

歐式裝飾藝術懷舊味濃

中電鐘樓建於1940年,強調現代主義建築,外牆由紅棕色釉瓷磚覆蓋,曾作為中電總部70多年,於2018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活化後的中電鐘樓文化館到處可見充滿歐式建築風格的裝飾藝術,包括紅釉瓷磚外牆、壓花玻璃窗、弧形鐵鑄窗框、旋轉樓梯等。而建築物的三面外牆都裝嵌了以電力驅動的塔鐘,每個直徑為2.4米,是地區的地標之一。

1961年手寫電費單。 1948年的單相電錶。

中電鐘樓文化館設有兩層展廳,分別以「電力世界」、「我家故事」及「人為.非遺」為主題。地面展廳的「電力世界」主要展示香港的電力發展,展出的歷史文物包括中電舊總部原址牌匾、鐘樓的原裝鐘芯和指針、1948年單相電錶、1961年手寫電費單及租用電器繳費收據,以及1979年首張供電予內地的電費單等,還有歷史相片和影片。另外,在減碳互動展區,參觀人士可透過互動遊戲認識全球氣候變化危機、不同類型的零碳能源,亦可到沉浸式體驗館,體驗氣候變化的威力,了解不同季節、颱風襲港時的用電量變化。

第五代山頂纜車退役車卡供遊客打卡。 壓花玻璃窗和弧形鐵鑄窗框後是旋轉樓梯,懷舊味濃。

而一樓由二個主題展覽組成,包括回溯嘉道理家族故事的「我家故事」,闡釋其業務跟戰後香港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並介紹家族推動開展的歷史保育項目。另一個展廳則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策劃的「人為.非遺」,分為三大展區,展示衣與履、裝與飾、字與音,展出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中式長衫、皮鞋、玉器、木家具、花帶編織、西金首飾、活字印刷、貼揮春、印章雕刻的製作技藝,以及南音等。其中中式長衫區設有互動遊戲,參觀者可透過鏡頭穿上虛擬長衫,十分有趣。不要錯過的,是擺放在戶外庭園的第五代山頂纜車退役車卡。

活化後的中電鐘樓文化館仍然保留紅釉瓷磚外牆。

 

中電鐘樓文化館

日期:逢星期二、三、五至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費用:免費

註:文化館提供免費導賞服務及體驗活動,市民可於網上(www.clpulse.com)預約

 

圖文:林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