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顧名思意,晶瑩如水,市面上分為人造水晶玻璃和天然水晶。天然水晶也常被稱為石英,是結晶體,它比鋼還要硬,但剛則易折,所以也易碎,地質學上稱不透明、呈岩石狀的為石英,透明的為水晶,天然水晶是大自然的產物,形成於地底深處或岩層之中,在高壓和高溫的環境下,經過數以億年的「醞釀」,才慢慢「孕育」成為珍貴的水晶,它平均每秒可以釋放出800萬次的震盪,也有記憶功能,顏色也十分多樣,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被周遭的金屬物質影響,所以有紫、紅、白、黑、黃、茶色、粉紅色等,當然以無色的最為晶瑩。
究竟有沒有用真正天然水晶製造的杯子呢?1990年10月,杭州文物考古在杭州市半山區石塘鄉一個戰國土墩墓裏發現了一隻水晶杯子,單看外形,酷似今天的玻璃高身杯子。這隻杯高15.4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5.4釐米,杯身通體透明無紋,略帶淡琥珀色,表面曾經拋光處理,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經專家考究,確認此杯是戰國時代工匠從整塊優質天然水晶雕鑿製成的器皿。
他們解釋,中國是世界主要水晶產地,使用水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有水晶製品出土。商周以後,水晶製品的製作更加精細生動,春秋時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生產,這些器物採用圓雕的加工手法,技術上較之僅為鑽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藝難度更高。到了戰國時期,玉器的生產進入鼎盛階段,隨着玉器工藝和加工工具的不斷進步,有理由相信水晶杯的製作工藝亦達到這樣高的水準,而類似此杯的形狀,但以其他物質如陶土等燒成的器皿,也曾經出現於不同的戰國出土文物中。這隻戰國水晶杯現藏於杭州博物館。想想這隻於西元前475至前221年戰國時期製作,形狀又那麼現代化的杯子,要從一大件堅硬易碎的水晶中鏤空得這樣深和薄,真的匪夷所思,難怪有人調侃說是時空穿梭時忘了帶回來的「遺」物。也難怪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在「最後的晚餐」畫作裏,耶穌的桌上也出現了近似的杯子。請教一下對玄學或科學有研究的讀者,要是用這真正的水晶杯飲酒,是否可以改善酒質?或者加速陳化?
宋代詩人吳芾是浙江人,而戰國水晶杯出土之地的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這詩名為「白牡丹」,正好應景地寫入水晶杯:翠雲低護玉樓台,露洗香苞逐漸開,昨夜賞花人酒醉,月中錯認水晶杯。
吳芾錯認花苞為水晶杯,難道當年造的水晶杯子已有花朵模樣?
鍾鑑明博士
香港專業品酒師協會創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