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深圳宣布將對港澳居民開放購買商用物業,包括商鋪、寫字樓和公寓。根據2007年發布的政策,港澳台居民和華僑在深圳只能購買一間自住的住宅類商品房,而商用物業則需要設立外商投資公司才能購買。
這次政策的調整,令長達16年之久的「限外令」得以鬆綁。深圳本地市場對政策期望較大,認為商業地產由於港澳買家的加入,或將迎來春天,尤其是對羅湖和福田關口附近的商用物業有積極影響。
政策推出三個月後,實際情況又如何呢?根據全球性房地產諮詢公司Knight Frank(萊坊)的研究統計,在多項重磅的房地產扶持政策及下半年市場傳統旺季需求的刺激下,第三季度深圳甲級寫字樓租賃需求反彈回升至近一年高位,但仍呈供過於求的局面,空置率及租金繼續承壓。空置率環比上升1.4%至23.2%,高於同期北京的約20%、上海的19%、廣州的21%,位居四大一線城市之首。
平均月租金按季下降1.3%至178.0元/平米(人民幣,下同),與2018年第二季高峰時期的245元相比下跌27%,價格回到12年前。以價換量情形普遍,但效果有限。預計2023第四季,租金將繼續低迷,但隨着內地經濟復蘇跌幅將逐步收窄。
受惠於區域地理位置和營商環境,前海、後海、蛇口及福田中心區租金均相對平穩。因新貨入市,疊加高科技龍頭公司大規模優化組織架構,南山區的科技園成為區內唯一錄得租金環比下降4.3%的子區域。老城區的華強北和羅湖,由於樓宇老舊、存貨量大、核心租客所屬行業復蘇緩慢,成為全市租金跌幅高達8-11%的兩個子區域。
相對於2021年的相對均衡,2022年及2023年第一至三季,入市新貨遠大於淨吸納量。本季度,深圳睿雲中心、周大福金融大廈和康泰創新廣場新增投放市場,全市新增供應30萬平方米,發展商主動降價取得一定的銷量,淨吸納量錄得約14.6萬平方米。預計2023年第四季,將有超過54萬平米的新增供應量,市場仍將面臨較大的去化壓力,可能會進一步抬高空置率。
從租賃客群來看,金融業和高科技業是大戶,前者的成交面積佔總租賃面積的27%,後者佔26%。降本增效是租客的首要考慮目標,小於600平米的小面積租賃成交量佔比超34%,搬遷及續約的租客多以縮減租賃規模為主。
大宗交易買家入市意願暫不強烈,2023年第三季未成交一宗大手買賣,對物業價格仍以觀望態度為主,市場信心不足。位於深圳寶安區的天穀大樓項目,建面為22.7萬平米,已兩次流拍,目前第三次拍賣的起拍價已下調至4601元/平米,降價36%。
第一太平戴維斯的統計數據顯示,深甲寫字樓投資者預期價位頗低,二手甲級寫字樓的散賣均價約為3.85萬元/平米,價格指數環比下降1.3%,同比下降5.0%。一套200平米的寫字樓,高峰期的售價可達930萬,現在業主530萬都願意出售,但買家仍門可羅雀。
11月6日,全球首創「共享辦公」的美國公司WeWork傳來消息,其位於美國和加拿大的子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自成立以來,公司從未實現過盈利,其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公司負債總額達213億美元,資產負債率119%,本次提交的申請中列出的資產和負債金額,在100-500億美元之間。紐交所上市的「內地共享辦公第一股」優客工場也不樂觀,於9月傳出在深圳欠租催繳的告示消息。以「靈活+租金低廉」為賣點而火爆的「共享辦公室」模式,曾經深受初創企業歡迎,看來這批客群處境也不理想。
大灣區另一個重要的城市廣州略好於深圳。根據合富輝煌發布的《9月廣州商業地產市場報告》,全市寫字樓成交3.1萬平米,環比增長23%,此前的8月環比增長39%,其中番禺區和南沙區交易量居前。2023年第三季全市平均月租金為144元/平米,相比2021年同期下跌15%。預計2023年全年新增供應達88萬平米,且多個項目或將於第四季度集中交付。以近10年廣州年均淨吸納量30萬平米看,第四季度亦面臨巨大的去化壓力。此外,廣州商鋪市場9月成交量達1.7萬平方米,已經連續三個月在2萬平米左右維穩,核心區域呈環比上幅態勢;公寓市場方面,9月成交量比8月有所下降。
看來,港人投資大灣區商業地產,仍可等待更好的時機。
文:黃英